欢迎光临健康服务业人才网!


24小时服务热线:400-0606-400

监督电话(王老师):010-62367308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医药学科如何从“优秀”走向“一流”
时间:2016-10-20 15:31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admin 点击:

  •打破书斋式的治学模式,是拓展学术争鸣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必由之路。

  •要基于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部署与顶层设计。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一旨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目的在于提升一批高校和一批学科的世界竞争力,并增强高校和学科对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双一流”建设打破了“985”高校、“211”高校身份壁垒,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优势学科群的科研能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深度、新兴学科的生长潜力,包括高校对学科顺应时代需求与科学发展的调控能力,是大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标志,是大学建设从优秀走向一流的策源地和助推剂。

  针对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笔者尝试从优化智力结构、倡导学术自由、服务社会发展及强化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为推进一流学科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启发发展思路。

  优化智力结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

  学科智力结构由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梯队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科学研究类型不同,对智力结构的要求也各有区别。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采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精华,并在自身具有缜密内在逻辑的思想体系中不断融合,具有了显著的多学科属性。而未来中医学理论体系在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交融中被阐释或补充,代表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倡导大科学理念,优化智力结构,形成合理的互补知识结构与能级搭配的客观需求。

  围绕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同学科领域内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汇聚高水平创新群体,培育梯次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优秀团队,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蓄积实力,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技成果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科优势形成与内涵建设,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关键。

  倡导学术自由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

  学术自由是一流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一流中医药学科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平台顶层,所关注的就是中医药高深学问的探索。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思辨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视角对传统医学的诠释,构成了中医药学特有的、异彩纷呈的学术思想体系。而打破书斋式的治学模式,是拓展学术争鸣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其天人相应的生命观、自稳调节的生态医学观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坚守着学术操守与人文情怀,其内涵并不是凝固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形成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学术流派,其不同理论构架并非取代或否定了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之源,而是新旧学说共存,各有相承,如伤寒温病之争、金元四家之争,各种学说和流派都有其实践意义。不同学术流派的和谐共存恰恰是中医药倡导学术自由的具体表征,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尤其要提倡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不能在“经典”“权威”的孤傲崇拜中固步自封而失去思想进步的精华。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淡化权威,运用学科群智力结构的智慧融通以推动学术发展,也是倡导学术自由的题中之意。

  创建一流中医药学科,就要强调以促进学术进步为中心,大张旗鼓地鼓励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实现由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由要素分散向资源汇聚转变,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生态。

  服务社会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动力之源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动力之源,也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通过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障人类健康而服务于社会,并体现知识创新与学术进步;另一方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不仅为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成为可能,而且通过信息反哺,可以不断提升学科在建设规划及研究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基于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部署与顶层设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有效指导临床和产业实践,推动中医药学术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服务大众,积极加强战略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进步提决策咨询服务,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一流中医药学科服务社会的原则。

  走向世界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决定了其国际性的本质。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的健康观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展现民族智慧、显示民族传统特色的窗口。

  走向世界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必然历史使命。一流学科建设就要加强与海外优质教育科技资源在人才联合培养、科技联合攻关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建立稳态中医药国际交流机制,培养尖端人才,构建一流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中医药文化合理诠释、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产出标志性成果,并借鉴先进理念,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纵横发展,逐步建成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中医药是中国的伟大科学发现与发明,是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片,掌握着其学术发展的话语权。几千年实践和理论的精髓是中医药的主体和核心,不仅具有久远的学术积淀,而且富含浓郁的科学精神。在当前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作为提升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与载体,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必须以学术传承创新为基础,以引领学术前沿为目标,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范围,其核心与关键是回归学术本位,直指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体现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层次性、兼容性与开放性,以顺应科学发展规律,促进学术进步。这既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既有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深远历史意义,又有服务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