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健康服务业人才网!


24小时服务热线:400-0606-400

监督电话(王老师):010-62367308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发展中职对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时间:2016-04-25 16:59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admin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

  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另一方面,与中央、政府付出的努力不相称的是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评价不高,中职学生的社会地位不高。

  为了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两类政策:一类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方面;一类是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备受争议,有的专家学者对这类政策并不看好,认为国家资助政策的必要性有待商榷,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也常有发生。

  2013年12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接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与效果开展独立第三方评估。

  “要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评估国家在职业教育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卢迈说,评估报告显示:实施国家资助政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高质量、更稳定的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做出积极贡献。

  “从经济意义上说,发展中职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生力军;加快城镇化步伐。从社会意义上说,能体现教育公平;隔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已形成开放的教育系统,无论年龄与经历,只要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学习一门技能本领的愿望,就可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学生逐渐被认可。”卢迈说。

  报告对企业一线工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在社会入职人员和高中毕业生中,64.1%的人认为中职毕业生在技能方面比自己有优势,48.7%的人认为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更有发展空间。

  国家资助政策设计与实施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需求

  2012年12月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年发布的《教育概览》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受益学生多、比例高。全国范围内,约有1690万人,约占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87.9%享受免学费政策。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平均为2890元,13个省份制定了符合当地经济水平的免学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最高的为上海市,仅免学费补助标准达到4600元/学年。

  报告显示:中职学校学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示范校、重点校建设成果显著。国家示范校、国家重点校、省级示范校、省级重点校占中职学校总数的34.2%,却覆盖了73.5%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化教师队伍基本建成,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初具规模。

  报告显示:办学质量差的学校逐步被淘汰。全国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呈下降趋势。至2013年低,约有20.0%的学校已经停办或撤并,东部地区停办或撤并的力度最大,规模达到44.7%,中部停办、撤并比例最小,约为19.9%。“调查数据显示,各地规划继续缩小办学规模,至2014年底,缩小规模达15%。适龄人口下降并不是主要原因,教学质量差,学生不认可是根本原因。”卢迈说,“国家资助政策设计与实施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需求。”

  中职教育发展需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一般来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近半数中职学生中考成绩还不到总成绩的一半。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大脑的神经细胞到15岁以后还在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部分。来自农村、中考失利、自信心不足是中职学生普遍特点。而不少中职校长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将学生称为“社会渣滓”。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查显示,36.8%的学生认为与教师的关系不融洽,在学校有孤独感,甚至因此产生辍学的想法。对此,卢迈建议:教师需要加强师德建设,重视“育人”,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自信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爱护中职学生,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也是发展中职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卢迈说,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长时间派往加工企业流水线顶岗实习,有些地方甚至将此作为招商引资的承诺。这种实习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工作内容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不仅无益于技能培养,更损伤了学生对于职业发展的热情。

  课题组建议,应重新评估顶岗实习的合理性、专业性与劳动强度,加快实习制度改革,要将教学和实习有机结合,鼓励好企业接受学生实践实习。同时建立中职学生实习权益保障制度。中等职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平均仅为41.2%,就业稳定性较差。应开设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经费投入是发展中职教育面临的瓶颈。国际上,职业教育生均投入约为普通教育的2-3倍。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处于各教育阶段投入的末端,甚至低于普通高中,生均投入不足,无法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一些普通学校的经费难以维持生计,只能量入为出,不断压缩各种支出。有些沿海省市已经提高生均经费标准并按时足额拨付。

  “根据人员支出、教学支出、专业建设支出、学校运行支出等测算,需保证学年生均总支出达到每年14000元左右。”卢迈说。

  报告显示:尽管各地调整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2013年以来停办或撤并了大约20%学校,但仍约有15%的学校,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生存,教育质量差,无法开办合格的课程。课题组建议,在继续加强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需注重普通学校的投资与建设。不必每县办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取消一批办学定位不清、质量低、学生不满意的学校的全日制办学资格。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缺乏规范,没有统一、公开的招生机制。有些学校为抢夺生源采取的不正当手段,包括:地方保护主义、强行注册学籍、虚假宣传和承诺、教师承包招生任务、给生源中学和老师支付“奖励”等现象。课题组建议,建立各教育阶段连贯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平台,给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学校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校企合作是国家鼓励的办学方式,但调查发现,56.2%的企业不愿意开展就业以外的校企合作,认为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回报率低。课题组建议创新学校发展与治理模式。借鉴发达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经验。在国家层面设立职业教育发展顾问委员会,吸收国内外专家、国际组织、大型企业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设立理事会,对校长是否称职进行监督和考评,对经费使用进行决策和考核。学校已有行政级别不必取消,但应弱化。将教师编制向专业教师倾斜,规范教学活动。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放,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教育机构参与办学。

  启动“赢未来”计划让中职教育不再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各级政府及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并希望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产生触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决定启动“赢未来”计划。从五个方面资助中职发展。一是启动“新航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二是高级技师进课堂,三是点亮校园文化软实力,四是设立发展奖学金。五是启动“赢机遇”中职学生创业培训与资助。

  2016年1月,基金会选定试点学校,由中国教育部发函至省教育厅,邀请学校参与实验项目。2015年12-2016年1月,基金会与中国教育部、德国国际合作公司、赞助企业等机构共同制定“新航向”校长培训师资与课程计划;联系并确定知名企业高级技师,制定课程计划,并为国际技师配备生活翻译;制定创业培训课程,安排讲师;每个试点学校每学期分派3名技师外教,一学年试点学校共需60名外教,每个试点每学年安排一名翻译;制定奖学金评定标准。

  2016年3月,五项实验项目正式启动。试验项目以一学年为时间单位,第一期子2016年3月起至2017年2月结束。

  “‘赢未来’计划是一个国际合作计划,需要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同时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所有工作非一家机构可独立承担,需要多家机构参与、合作、支持,因此在前期筹备、执行方案细化、筹资等方面存在不小的挑战。”卢迈说,基金会将与OECD、GIZ等国际知名组织合作,借鉴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国家的资源和经验,同时联系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此项目。并做好项目不同阶段的监测评估工作,多渠道输出成果,积极引导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扩大社会影响,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重视。